學術出版中的母語歧視

專業學術校對可以為你打造平等的學術競爭環境

同行評議過程中存在偏見和歧視並不是什麽秘密。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大家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了同行評議過程中存在的偏見和歧視及其對母語不是英語的學者的職業發展的負面影響。人們已經努力消除偏見,但它們可能比人們意識到的還要普遍。

“同行評議”(peer review)是學術出版商及學刊主編用來評估作者投稿質量的一個過程。它也可能更廣泛的被學術招聘、資助和會議委員會用來評估申請人。在期刊的同行評議過程中,來自特定學科的專家會被邀請來對該領域同事的學術研究進行評審。評議過程會為新的研究結果提供可信度。它也助于將新發現更有效、更廣泛地傳達給學術界其他學科的研究者、政府決策部門及其他專業人士,包括醫生等。因此,同行評議中存在的偏見和歧視會對學者的學術職業發展以及其獲得其他工作的機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在學術出版界已被公認存在的性別偏見

2001年,《Behavioral Ecology》學刊引入了“雙盲”同行評議程序(double-blind peer review),也就是說投稿作者和審稿人的身份都會互相被隱藏。2008年,一項研究發現,自從實施雙盲評議後,該期刊所發表的女性學者為第一作者的論文比例有小幅度但可觀地增長。因此,證據表明,在同行評議過程中存在“性別偏見”(gender bias)

雖然許多學科同行評議程序已經被修改從而消除或減少“無意識的偏見” (unconscious bias)——例如雙盲制度——但是在學術出版界性別偏見並不僅限于出版成功率及作者排位。例如,2017年在《Nature》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絕大部分學術期刊很少邀請女性學者擔任同行評審員。參加同行評議是學者職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仔細閱讀、審查其他學者的投稿有助于評審員提高自身的寫作技巧和專業知識。同行評議過程可以幫助學者與該領域的其他學者、編輯和知識領導者建立網絡、進行交往。在學術生涯早期,這些聯系對職業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學術出版界存在的性別偏見恐怕對女性學者——特別是職業生涯還較年輕的女性學者——有負面效果。

更糟糕的是,出版成功率、作者排位及同行評審中的偏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累積。例如,女性學者很少被任命擔任有聲望的學刊的編輯。擔任期刊編輯會提高學者在研究界的形象和聲望。編輯工作也允許學者更充分地了解整個領域內什麽研究最熱門,這可以為編輯自己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編輯職位也很有影響力,因為他們可以塑造整個學科的學術出版文化,對學科的發展施加重大影響。

因此,學術出版界存在的性別偏見造成的負面影響會被層層擴大。

同行評議中存在母語/語言偏見的證據

就像性別偏見,在語言方面同樣存在的偏見也在暗暗影響學科的發展。這是因為科學研究及學術交流都是由英語主導的。幾乎所有高影響力的國際期刊都以英語出版,特別是在自然科學方面

在評估投稿的質量時,同行評審員很難不受語言流利程度的影響。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了語言偏見存在的初步證據。在一項隨機對照研究中,參加研究的學者被要求對科學內容完全相同的幾份摘要的科學質量進行判斷。每份摘要都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用國際標准的學術英語寫的,而另一個版本不是(但仍然是可以理解的英語)。研究結果表明,學者們認為用國際標准學術英語撰寫的摘要比不用國際學術英語撰寫的摘要具有更高的科學質量。換句話說,審稿人認為母語非英語的科學家撰寫的學術成果質量相對更低。

這項聲稱為第一個提供了學術出版屆中存在語言偏見的實驗證據的研究充分體現了語言偏見似性別偏見可能會對母語非英語的學者的職業生涯造成負面影響。然而,與性別偏見不同的是,對語言質量或流利程度的看法是高度主觀的。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同行評議員在評估英語寫作質量方面並沒有特殊的培訓或專業知識。國際學術英語僅僅只是一種符合評審員所認為屬于“良好”或“接近母語”的英語。從英語文學角度來看,這樣的寫作未必好。它僅僅反映了編輯和評議員習慣于閱讀的口氣和內容。

語言偏見對學術出版的負面影響

語言歧視還會對母語非英語的學者造成其他困難從而降低他們發表文章的可能性。一篇論文總結了全球各地母語非英語的學者所承受的額外負擔:中國香港作者表示他們感到被“不太豐富的詞彙”以及英語“缺乏表達力”所阻礙;用詞和語法問題會阻礙論點的表達和意義;斯洛伐克作者因為對英語缺乏理解有時造成他們不適當、不科學地表達他們的主張;其他語言問題也會削弱論點的說服力。

投稿被拒絕的可能性受到增加也許會導致學者感到一種不足感,使得非英語國家的學者錯誤地認為用英語出版過于困難。因此,學者可能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尋找和審查文獻和資料來源、進行研究及撰寫稿件。總體來講,這意味著他們對每篇稿件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很不公平。母語非英語的學者因此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處境與女性學者相似,在職業生涯的關鍵時刻,他們的晉升機會較少,而女性母語非英語的學者則會倍受影響。

即使在出版方面沒有實際處于不利地位,非英語國家的學者也可能認為自己處于不利地位。事實上,研究表明,這種態度是很普遍的。這種心理壓力也會對研究和職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通過使用學術校對服務克服負面影響

想克服語言偏見的負面影響並不容易。一個非常可行的方法就是通過學院或從系裏得到專業學術編輯的資助。這在多個非英語國家的許多大學(例如歐洲多國)已經是一種普遍做法。專業的學術編輯確保論文能給讀者留下更積極的第一印象。通過一句一句的細心修改,一個專業的學術編輯可以提升稿件的語域和風格,從而滿足同行評議員和期刊編輯對學術寫作的期望。除了解決基本的語法和用詞問題,一個熟練的學術編輯還可以發現那些更隱藏但是阻礙語言表達的小問題,在投稿接受同行評議之前幫助強化論點。

克服偏見,無論是真實存在的還是自身感覺到的偏見,對學者的自信心是至關重要的。對于非英語國家的學者來說,向英語期刊或會議提交論文可能是一件令人生畏的事情,尤其是在其職業生涯的早期。然而,用英語發表論文也可以決定一個學者是否能獲得很多職業發展的機會。專業編輯可以幫助你打造平等的學術競爭環境,使非英語國家的研究人員在同行評審過程中與英語國家的研究人員處于平等地位(當然通過專業編輯的稿件很有可能在語言方面遠超于英語國家的科學界研究人員自己的寫作)。參與投稿過程還可以帶來出版以外的好處(例如會被編輯邀請演講等)。最終,這些好處會為母語非英語的學者在競爭激烈的學術出版界提供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和職業發展機會。